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企业要点 房产市场 大都家居 科技中心 娱乐点点生活消费 汽车行业 房产行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房产 >正文

北京房贷执行基准利率 放款周期延长3月起步

2017-08-02 22:53:17 来源:

在“3·17新政”等一系列政策的调控下,北京房地产市场迅速降温,目前成交量继续探底。与此同时,各家银行房贷审批和放款节奏也越来越慢。

《证券日报》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地区多家银行和房产中介了解到,目前多数银行房贷的放款周期三个月“起步”,并且贷款审批和资质审核等也较往年更为严格。

首套房贷款执行基准利率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以购房者身份咨询了北京地区多家房产中介,多位房产经纪人告诉本报记者:“日前合作的银行首套房基本都是执行基准利率,少数利率上浮的银行基本没有客户会主动选择。”

本报记者走访多家房产中介了解到,坊间传言的首套房贷款利率上浮10%的银行主要集中在两家股份制银行。多位房产经纪人表示,最近成交量低并且没有同两家银行合作,并不清楚执行利率是否上浮。

同时,本报记者走访多家房产中介,经纪人的回答也越来越谨慎,“贷款利率由银行决定,我们中介只是帮忙走流程,方便的话您也可以自己申请”成为多位经纪人的官方回答。

本报记者以购房者身份咨询了上述银行的个贷专员,工作人员表示:“多数客户利率会上浮10%,但是也有个别资质特别好的还可以批准基准利率,不过目前额度比较紧张。”

央行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北京市新增个人购房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占比大幅下降,且人民币个人购房贷款月度新增额呈不断下降趋势。剔除资产证券化等因素影响,1月份至6月份,个人购房贷款实际月度新增额分别为207.6亿元、244.7亿元、144.7亿元、159亿元、154.2亿元、122亿元,月度新增额逐月下降。

根据北京地区某大型房产中介提供的数据,自6月份以来,90%的二手房是通过降价完成交易的。而且,随着二手房市场持续发酵,降价的房子已经由之前的高市值房源蔓延至普通刚需房源,平均幅度在10%-15%左右。

不过,有多位购房者表示,在首付、贷款利率、月供均提高的情况下,隐形增加的成本可能远超过房价下跌的成本。同时有不少购房者表示,目前申请住房贷款需要提交的材料越来越严格,多家银行表示收入证明和工资流水缺一不可,有多家银行甚至要求完全匹配,提供的流水证明进账部分必须有“工资”等字样,普通的资金流入不再算作收入。

《证券日报》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等额本息还款法计算,如果购房者贷款为100万元,首套房贷款利率执行8.5折优惠时30年期月供为4872.7元;首套房贷款利率执行基准利率后,25年期月供为5787.8元;如果按照首套房贷款执行基准利率的1.1倍来计算,25年期月供为6075.4元。

放款周期三个月起步

根据北京住建委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29日,北京全市7月份二手房网签量为7859套,继6月份网签量不足万套之后,二手房成交量继续下行。“3·17”新政过后,4月上旬、5月上旬和6月上旬北京地区二手房网签量分别下降27.2%、25%、13.9%,呈现连续走低的趋势。

北京市朝阳区某房产中介的店长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我毛司最近一次公布的北京地区门店数量在5月份,约有1300家门店。按照目前的交易量,多个门店业绩几乎为零。”

结合融360监测数据来看,6月份北京地区首套平均利率达到4.97%,超过基准利率。同时受额度影响,贷款审批周期变长。

《证券日报》记者走访北京地区某房产中介询问“贷款放款时间”时得到回复“房屋的放款是由银行来决定的,具体时间我们无法为您保证”。

在本报记者不断追问下,有部分房产经纪人透露,“目前在走流程的客户,还有‘3·17’新政之前就批贷的仍然没有放款,放款时间至少是3个月起步了。”

另有多位房产经纪人表示,“由于放款时间的拉长,目前不少卖房的客户表示愿意接受6个月左右的交易周期。”

随后,本报记者咨询了多家银行的个贷经理,个贷专员纷纷表示:“何时放贷不确定,需要耐心排队等待。”

在走访过程中,本报记者遇到了一位新政前就签订购房合同的客户,他表示:“等了4个多月还没有放款,卖家早就定了意向房源,但是因为拿不到放款,隔三差五的催促,我夹在中间只能来催催中介。卖家希望我接受利率上浮尽快放贷。”

业内人士表示,今年银行整体的信贷环境都将处于较为紧张的态势中,银行在自身额度受限的情况下,不排除会进一步收紧贷款利率优惠。

  (出处:中国经济网 2017年08月02日)

  声明:转载上述内容属于广告或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东方财经网的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关于我们 - 品牌推广 - 免责申明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东方财经网属于非盈利网站,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所有·东方财经网 [粤ICP备1507622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4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