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引领建高地 融通创新树标杆
成都市郫都区全国双创示范基地走高水平双创助推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实施“融通创新十大工程”,着力打造西部有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有显示度的产业聚集地、有竞争力的人才栖息地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王进 何子蕊 朱婷
菁蓉湖
走在菁蓉镇宽阔明亮的大街上,“创新我们来造”的墙标坚定而有力,灿烂的冬日暖阳扑面而来;“创客公园”内,一栋栋独立办公楼掩映在鲜花绿植丛中,“硅海武林”团队正在对一款自主设计成功研发的芯片进行最后测试;前方不远处,一条展现成都“科创引领、智造赋能、校地共兴、产城融合”的14公里长清水河科创走廊已然盛装登场……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是全国首批28个双创示范基地之一。近年来,该区走高水平双创助推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成果丰硕。已累计聚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大数据等双创项目5279个,创客10.7万人,双创载体面积达131万平方米;2018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通报,2019年入选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创新创业百佳案例,2020年入选全国乡村振兴农村创业创新十佳优秀案例;今年1月~10月,双创核心区菁蓉镇实现全口径税收16,452万元、同比增长57%。
前不久召开的郫都区第十五次党代会锚定了未来五年建设“科创高地锦绣郫都”新目标。面对“高质量创新创造、高水平创业就业”的新时代双创主题,该区制定出台了《成都市郫都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方案(2021-2023年)》(以下简称《方案》),将以打造融通创新引领标杆为主线,实施“融通创新十大工程”,打造西部有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有显示度的产业聚集地、有竞争力的人才栖息地,强力推动双创赋能高质量发展。
“大中小”企业融通推进创新协同
国盾融合创新中心
11月28日,在位于郫都区西源大道旁的成都国盾融合创新中心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四处塔吊林立、人头攒动,各种车辆穿梭其间,“华西”“五冶”“建工”等国字号建筑施工单位同场竞技,一片繁忙景象,以无穷大‘∞’符号寓意的888亩“双环”主体建筑即将封顶。据现场展示大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这里将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融合项目创新示范基地,成为承载现代创新产业集群的地标性建筑……
“空置宿舍巧变创客空间,好比新经济借壳传统产业‘上市’。”从成立布谷鸟创业公社(后来更名为菁蓉镇),到构建全域双创新格局,再到创业带动就业助力高质量发展,郫都全国双创示范基地从“0”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始终超前谋划、跳起摸高,与时代同频,近六年来实现了三次革新迭代。如今,又到了一个关键节点。
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组织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的通知》下发后,郫都区立即行动,聚焦“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瞄准高端产业、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安全稳定精心组织。创建“产业配套图谱”;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打造关键产品“半小时配套圈”;探索出“专业化引入、本地化配套、邻里化布局”新模式;营造“大中小”企业共荣生态等,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截至今年11月底,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郫都区)龙头企业本地配套率从不足15%提升至32%,支持带动中小企业100家,创造就业机会12,000个,带动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8500人就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活力凸显。
“艾宇光”西南总部生产基地可为华为MATE系列、WATCH系列提供超过30%供应量的玻璃盖板研磨成品;“上海昕东”将光学检测机、激光切割机等产能落地郫都,可为京东方B2、B7、绵阳B11和重庆B12提供配套服务;蜂鸟智造共享中试基地的设计开发、产品验证、中试和量产等一体化服务体系,已为84家科创企业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带动近300人创业就业……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与此同时,郫都区对在示范行动中掌握到的一些诸如“融通缺乏顶层设计、缺乏政策动力支撑”,“大中小”企业间“融”而不“通”、“通”而不“畅”、“畅”而不“联”等共性问题更加重视,决心以此次为契机,创新突破,有效解决。
为此,郫都区结合实际,主动创新作为,在《方案》中明确提出,将实施“载体空间提质”“重点企业培优”两大重点工程,聚焦聚力链接产业“断点”、打通产业“堵点”、攻克产业“弱点”、形成产业“亮点”,探索出台“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激励新政,实施双创载体“腾笼换鸟”行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成长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打造全链条创新孵化服务体系,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运行效率。
提出要坚持“投资唱主角”“项目论英雄”,形成“大项目顶天立地、好项目铺天盖地”的发展态势。加快建设华为智算中心、中电科29所四威科创产业园等十大动力源项目,实现在人工智能算力、光电显示、电子对抗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形成电子信息“大中小”企业深度协同、融通发展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做强四川首个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的双创支撑。
力争到2023年,腾退低质低效载体2万平方米,建成中试转化基地20万平方米;创新创业载体面积达到140万平方米,高品质科创空间面积达66万平方米;高新技术企业达3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200家,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本地配套率达50%,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产业聚集区。
“远中近”区域融通壮大创新主体
菁蓉镇
“Fenox创投加速器,既是双创孵化服务载体,也是全球创业赛事SWC创业世界杯(Startup World Cup)的主办方。自2019年入驻菁蓉镇以来,已招引‘北京卓视智通’‘德国Aqaund’‘四川棱镜云科技’等近60家海内外企业、10个归国创业团队项目、1名IEEE技术成就奖和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两名千人计划专家、1名信息安全专家、1名法国国家纳米光学中心材料物理博士。”近日,Pegasus中国区副总经理王昂在向记者介绍与菁蓉镇合作壮大创新主体工作成效时,更是如数家珍……
这是郫都区域融通创新的澎湃力量。近年来,郫都区深入贯彻落实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典范城区,以敢为人先的气魄闯新路、出实招,“远中近”同时同向发力,探索“国外研发、国内成果转化”和“国内注册、海内外经营”等新模式;与重庆共建成渝影视“双引擎”,筹建成渝川式调味品协同创新中心;与成都高新区共建“一套人马”、共绘“一张蓝图”、共建“一个园区”,推动双创基地“一体化”创新;与电子科大合作打造电子科大菁蓉逆向创新孵化基地等,强力助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郫都区已聚集新经济企业1.3万家,签约引进重大项目89个,2021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30亿元,五年连跨三个“百亿”台阶,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百强区第88位。其中,电子信息及装备制造业年产值突破140亿元;川菜产业年产值突破100亿元;成都影视城已聚集影视关联企业78家,建成全球最大单体摄影棚,落户首个国家级超高清视频产业基地。
科创高地是建设现代化郫都的战略核心和动力源泉;“远中近”区域融通是建设科创高地壮大创新主体的重要现实途径。按照决策部署,未来三年,郫都区将重点实施“区域创新协同”“产业强链补链”“人才资源引聚”等三大工程,从“远”处谋划、从“中”间聚焦、从“近”处入手,拉高标杆争上游,开拓创新争一流。
“远”,强化国际协同创新、逆向孵化创新,推广跨区域孵化“飞地模式”,组建“3+1”双创招商专班,打造全球创新创业重要节点。力争到2023年招引飞地孵化项目30个,新签约重大产业化和高能级项目8个;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企业急需紧缺人才300名。
“中”,强化与国内双创示范基地联盟成员联动,推动多层次区域合作,围绕高端产业和龙头企业强链补链固链,促进资源共享、技术联创、产业协作。力争到2023年新注册企业3000家,新增培育专精特新企业30家。
“近”,聚焦“一芯一屏”等主导产业,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主动服务“两区一城”;“一年成型、三年聚业、五年达产”推进“高新-郫都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力争到2023年新型显示产业总产值实现50亿元,氢能装备总产值年均增长13%;影视文创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7.5%;都市现代农业总产值实现40亿元……
“产学研”科技融通提升创新质效
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
攻克技术难题185个,获得四川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28个、专利授权268项,实现知识产权转移转化266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175%,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从2.2%增长到3.6%,位居成都全市前列……这是郫都区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的一份靓丽成绩单。
近年来,郫都区在“产学研”融通创新方面大胆探索,聚焦“校院企”与产业园区深度融合,搭建“三位一体”科技创新组织架构,构建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流水线”,出台《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助推郫都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等系列政策文件,探索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协同共生的科技成果转化“郫都路径”等,“产学研”科技融通创新成效显著,涌现出了许多典型案例。
比如,拓米研究院引进70余名日韩籍行业领军人才,取得发明专利26项,年产值过10亿元;“频岢微电子”打破日美企业长期垄断,取得发明专利20项,年产“芯片”7000万颗;丹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填补全国调味品行业无国家技术中心空白;“硅海武林”特种可编程逻辑器件、先进新型存储器等设计制造与销售,获发明专利授权23项,市场规模超百亿元……
郫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和全球经济结构,破解“卡脖子”难题、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外部压力巨大。只有用敢涉深水的勇气应变局、破困局、开新局,创新“产学研”科技融通,才能将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推动“双创基地”向“科创高地”跃升。
因此,未来三年,郫都区将按照《方案》,锚定“一心两廊三片”总体布局,大力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创新赋能提升”两大工程,推动“产学研”科技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体系建设紧密结合,打造“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成果转化—产业创新—未来城市”一体贯通的全周期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搬上“货架”,打造西部有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建设全国领先的科技创新示范区。
将以创建高水平孵化平台、打造高能级研发平台、搭建数字化应用场景为抓手,推动创新平台与产业发展协同布局,建设四川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模式,建立“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订单机制和“逆向创新、二次研发”应用机制;探索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的“郫都”模式等,打通科技创新到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将坚持“城市场景化、场景机会化、机会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构建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三链融合”科创生态,以科创点亮乡村,形成“总部”“科创”进乡村、生产制造在园区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加快“科研密度”转化为“创新浓度”。力争到2023年,新建“产学研”创新合作平台9个,促成校地企合作项目30个,完成知识产权新增进场1000宗。技术交易额实现年均增长10%、R&D经费投入实现年均增长15%,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件。
“放管服”改革融通强化创新保障
创客公园
站在菁蓉湖最佳观景平台上,湖水清澈透底、湖面波光粼粼,巨型杜鹃鸟雕塑矗立在湖体中央、闪闪发光,虽然午后的阳光在微风吹拂下略带着一些寒意,但记者一行的心情却随着采访的深入久久难以平静。
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建设2015年实施以来,至今已推进至第三批共212家,各地竞相迸发,潮起潮涌。能够成为全国首批17个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四川首个(区域)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实属不易。然而,要持之以恒攻坚克难,连续多年走在全国前列,并获得国家及相关部委表彰,更是难能可贵。郫都区靠的究竟是什么?
“是不断的创新突破,是深入的‘放管服’改革营造出来的良好营商环境!”郫都区相关负责人说,“这既是郫都区过去双创工作的‘法宝’,也是未来进一步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事实的确如此。让“硅海武林”副总经理郑蓉辉印象最深的就是郫都区的“保姆式”服务和良好营商环境。她说,公司现在除了专注于设计和研发国外“卡脖子”芯片,另一项重要业务就是集成电路产业链人才培训,但这项培训在国家办学目录里面根本就没有,资质一直办不下来,急得不得了,在此“绝望”关头,是郫都区坚持不懈,成立专班,经多方协调、“特事特办”,突破专业审批框架最终才顺利办成。
同样感同身受的还有“拓米电子”公司。据该公司负责人讲,今年初公司提交的一项发明专利申请,本来按正常程序平均审查周期要20个月左右(近两年),但得益于郫都区的预审体系,专利授权时间只用了6个多月……
这是“放管服”改革为民的“郫都温度”和“郫都速度”。其背后,是该区对于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一流营商环境的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
近年来,郫都区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不断强化创新保障,成功揭榜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全面创新改革任务,国家首个区(县)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专利授权时间平均缩短60%~70%;政务综合窗口“无差别全科受理”服务群众平均等待时间由原来90分钟缩短到15分钟;“6+1”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100%,“最多跑一次”实现率100%,“一次办”事项达98.81%,网络理政2020年荣获成都市网络理政创新案例特别贡献奖。
三支政府投资基金总规模达14.2亿元;“科创贷”“菁蓉创客贷”“振兴贷”等金融服务“郫都模式”为双创企业融资贷款超11亿元。新建1676套拎包入住人才公寓和873套人才用房,形成半小时休闲生活圈。2021年1月~9月全区新增市场主体14,541户,其中新增企业4807户,同比增长15.5%,新增注册资本182.62亿元。
“把群众的‘表情包’作为工作的‘风向标’,用干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让广大客商在郫都有地位、受尊重。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新型政商关系,郫都区将一以贯之,对标一流、追求卓越。”郫都区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将用心用情站在“企业侧”“群众侧”,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推动形成让市场主体“进得来、留得住、创得好”的创新环境。
据悉,按照《方案》,郫都区将紧紧围绕“一核五中心N社区”双创空间布局,实施“功能配套强化、创客郫都品牌塑造、多元服务优化”三大工程,制定实施双创“4.0”版。创新优化全生命周期“菁蓉管家”服务模式,突出“专业化服务”,构建智慧政务“新体系”、打造生产服务“新标杆”、营造便捷生活“新风尚”;高标准打造15分钟创客生活圈等。力争到2023年,90%以上事项“一窗受理”、80%以上事项“全域通办”。
将着力推进“大政务服务”改革,把融通创新纳入全区目标管理体系,探索完善包容审慎柔性执法和宽容失误机制,强化督查考核和政策执行跟踪问效,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全面塑造“科创高地、锦绣郫都”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推动形成“人人支持创业、人人推动创新”的社会氛围,在打造融通创新引领标杆的创新实践中,体现郫都新时代双创“热度”、政策“力度”、服务“温度”和发展“高度”。(本文配图由成都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管委会提供)
声明:转载上述内容属于广告或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东方财经网的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