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舒:从公开“地”史这个小目标开始——看广州要求开发商公示“带”土地信息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居有所住、居有所安,是当下很多人奋斗的目标,可举债筹资、千挑万选的房子到头来却发现含有致“”隐患,老百姓自然难掩恼怒。近年来,随着江苏常州学校“地”、北京广渠门地王“带”等事件被,住宅用地的安全问题一次又一次刺痛着公众的神经。好在,广州那边传来了能够给人些许慰藉的消息。
近日,广州市正式印发实施《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商品房销售现场信息公示的通知》,明确要求房地产开发商卖房时必须公示所有可能导致业主投诉的信息,包括小区里哪些是曾被污染的土地。这意味着,今后开发商不能再刻意隐瞒一些不利于房屋出售的因素,影响买房人判断。
长期以来,公众对“地”信息不甚了解,或者说无从知晓。而这背后是,在金钱、利益面前,漫长的土壤修复让太多人不愿等,于是一批批环评不过关的项目匆匆上马。昨天的老旧工矿厂房摇身一变成了“富丽堂皇”的新楼盘,购房者争先恐后前来看房,却不明白它是不是建立在“地”之上。当想去了解时,一句“不能公开”“给你没意义”之类回答或是一堆笼统概括的数据,又让公众求诉无门。
正是这种信息之间的不对称,酿造了近年来频发的“地”事件。
近年来,国家在土地污染治理方面有不少大动作。在设立土壤污染专项防治项目后,去年出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土十条”。土地污染“大户”广东省更是针对工业发达、污染地块密集的特征出台了省版“土十条”,提出开展污染地块环境监管试点、治理修复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等措施。此次广州市要求房地产商公示“带”地块,也是“治土”大环境下,使出的以信息公开倒逼规范土地“清”、保障土地修复成果的一个狠招。
其成效如何姑且先不论,能让公民享有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这本身就是一次进步。公众有了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与、开发商之间的良性互动也可随之建立。而公众有了更多选择和应对的机会,也可以监督倒逼加快治污,规范治理;开发商拿地时就得多一些考量和权衡,与之相关的房地产投资消费也会更趋于理性。
或许当开发商公布“手续齐全”“通过审批”的结果时,还是会伴随有一些质疑的声音,但又何妨?房屋的土地信息有“迹”可循,公众自会做足功课,权衡利弊,做到心里有数。
如同当前的治霾。全国180个城市每小时都在更新空气质量数据,虽然糟糕的空气问题一时半会无法解决,但由于信息透明,人们可以及时主动地戴上口罩、购买空气净化器、多吃一些清肺的食物,加强自我防护,规避可能出现的健康风险。公示“带”房屋土地信息的意义亦在于此。让我们从实现这个小目标开始。
声明:转载上述内容属于广告或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东方财经网的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