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信托贷款猛增370% 二季度房地产集合信托成立规模攀升
2017年已过半,虽然信托业协会的二季度数据尚未出炉,但伴随信托贷款规模高速增长,“通道迁徙”逻辑得到验证。有业内人士预测,二季度末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有望突破23万亿,预计在23.26-23.57万亿。
央行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社融规模“表外转表内”趋势明显,而表外融资中,信托贷款显著增长。6月份新增信托贷款2481亿,同比增长207%。
在上半年信托产品市场中,房地产信托的发行、成立规模均有走高趋势,工商企业信托规模稳步增长,基础产业集合信托规模大幅收缩。
数据显示,6月份房地产集合信托成立规模达333.49亿元,同比增长76.27%。业内人士认为,房地产集合信托规模大幅增长,与其他融资渠道收紧有关。
另据百瑞信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研究显示,2017年二季度集合信托产品发行数量同比小幅增长,信托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仍集中在6%-7%之间,不过有走高趋势。
“上半年集合信托收益率比年初涨了千分之三左右,我觉得下半年至少还可以再涨千分之三。”一位华北地区信托公司营销总监称。
二季度末信托规模或超23万亿
用益信托数据显示,6月份集合信托产品成立规模1400.85亿,同比小幅下降;不过,整个二季度集合信托产品成立规模达4166.61亿元,同比上涨。
另据央行数据表明,6月份新增信托贷款2481亿,同比暴增207%;上半年新增信托贷款1.31万亿,同比增长370%,新增社融中信托贷款占比11.7%,创4年来新高。
“前6月信托贷款规模持续强劲,‘通道迁徙’逻辑完美验证。”招商证券金融组郑积沙、马鲲鹏等人在近期的一份报告上指出,“基金子公司和券商资管的新增‘委托贷款’由1月份的3136亿持续萎缩,6月份为-33亿,增量已连续3个月为负值,其上半年新增委托贷款规模同比腰斩,且社融比重收缩至5.40%,表外融资搬家趋势持续。”
基于社会融资中信托贷款数据、集合资金信托等数据,华融信托研究员袁吉伟对信托业资产规模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二季度末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有望突破23万亿元,预计在23.26-23.57万亿,中值为23.42万亿,同比增长35.4%。
而招商证券金融组则预期,2017年二季度末信托资管规模有望达24万亿以上,同比增速进一步达到39%。
伴随着规模稳步增长,信托收益率亦出现攀升。6月份集合信托平均收益率达6.72%,为2017年以来最高水平,环比上升0.16个百分点。
“用益的数据是平均值,里面包含真假集合产品。现在集合信托产品收益已经涨了,今年初,一年期产品收益率高点在6.5%-7%,目前一年期产品收益率高点已达7%-7.3%。”前述华北地区信托公司营销总监称。
如“中融-融固21号信托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一年期产品预期收益率为6.6%-7.0%,“华澳信托·臻鑫84号”一年期产品预期收益率达7.2%-7.4%。
业内人士称,上半年信托预期收益率回升,一是与资金面收紧有关,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央行货币投放更为审慎,资金面中枢明显上行,无风险利率走高,带动各类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率走高;二是监管升级,对于同业投资行为监管力度加大,以往来自银行等机构资金有所下降,也倒逼信托收益率上升吸引投资者。
房地产集合信托回暖
信托整体规模稳步增长,房地产信托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今年2月份,一位信托公司副总经理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介绍过来的房地产业务有增多趋势。“过去一些上市房企不太愿意拿抵押物进行信托融资,但现在条件明显比过去宽松,业务比以前好做一些。”
目前来看,房地产信托回暖趋势得到数据验证,且增幅较大。用益信托统计数据显示,二季度房地产集合信托成立规模达993.8亿元,而一季度为471.01亿元,环比、同比增长超一倍。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日益收紧,包括发债等主要融资渠道受限较大,导致很多房地产企业融资需求回流信托。同时,虽然宏观经济有所回暖,实体企业经营绩效改善,但信托公司能够涉足的各类业务中,房地产具有风险把控程度高、收益率高的特点,这也吸引了很多信托公司加强了房地产信托的拓展力度。
目前来看,7月份依旧延续了上半年房地产信托的回暖趋势。7月10日,华夏幸福公告拟与国通信托、平安信托、英大信托签订增资协议,分别融资20亿元、30亿元、6亿元,总额度达56亿元,三项融资均采用股债结合模式。
“房地产信托这种发展势头在下半年可持续性会下降。”袁吉伟认为。一是房地产调控深化,房地产行业下行趋势将更加明显,风险性逐步上升;二是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集中度上升,后续对于相关业务的风险管控要求更高,可能逐步有意识地强化房地产信托准入要求;三是监管部门也会密切关注房地产信托走向,不排除对过于激进化发展的信托公司给予更严格的窗口指导。
(作者:张奇 孙美琦) (出处: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年07月25日)声明:转载上述内容属于广告或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东方财经网的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